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讀書心得 – 談美

最早的時候,美是來自於有距離感的事物,也因此藝術好像總是曲高和寡,所以何謂美感?有人認為「美」的歧義太大,狹義而言,「美」是用來形容令人有快感的事物。但朱光潛先生對此有清楚的分析,他認為快感與美感是截然不同的。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於實際要求的滿足,例如口渴而得以飲水的快感。美感經驗是直覺的、超功利的。美是與現實人生有距離的。
朱光潛覺得「美」應該包括兩方面:「自然美」與「藝術美」。自然美和藝術美是兩回事,藝術美不是從摹仿自然美而得來的。藝術美的美只有一個意義,就是事物現形相於直覺的一個特點,其姿態和人的情趣交感共鳴,這種美,顯然是創造的。而自然美的美有兩種意義,第一就是事物合乎常態的美,例如直背美於駝背;第二種意義其實就是藝術美,所謂巍巍高山,我們覺其美,因為我們把自己的情趣投射其上了 。但我卻認為,自然美的第一義與第二義,其實並無分別,我們覺得直背美而以駝背為醜,實際也是將自己的情趣代入而共鳴,因為自己和絕大多數人都是直背的。所以美其實可以說是主觀的,但又會應著多數決而改變他的存在,其實美就是一個反映人性,亙古不變的價值觀。
「美」,很大程度上是藝術之美,或者就是藝術美,因此,美感教育應該包括藝術活動的教育。藝術美既然是人的情趣與物(藝術品)的交感共鳴的結果,那麼藝術活動可簡單地歸結為情趣的活動。狹義而言,就是能提高學生在創造與欣賞藝術品的能力的活動,對象包括音樂、美術及文學等,甚至連「自然美」的事物也在其內,如欣賞山水,即「審美經驗」的獲取。
朱光潛先生認為情感比理智重要,他認為社會太糟,不完全是制度的問題,大半是由於人心太壞,而要洗涮人心,一定要從「怡情養性」做起,要求人心淨化先得要求人生美化。人類是理性的動物,同時也是感性的動物,這感情須經美感教育的薰陶,使之諧醇,日趨純潔高尚。另外,藝術可以幫助默觀的內容成為形象。藉著欣賞作品及學習藝術可以帶來震撼、鬆弛、愉快、安慰等,這種情況是理性根本不能達到的。
書中提到無所為而為的玩索,這種審美模式不涉及對象的任何功利、概念、目的,只涉及對象的純粹形式,更具體的說,就是對象的純粹形式所引起的想像力和知解力之間的和諧合作,他舉的這點很有意思,讓我覺得跟老子的『無為』似乎有點類似。現在的我談不上美的創造,但可以欣賞;書中的最後一章節,鼓勵大家在生命旅途中,欣賞你生命中的一切,不為什麼,只因為很有趣,這就是無所為而為的玩索。也就像是拍照,不為什麼,只覺得拍下所見的影像很有趣。
裡面有一段談到小孩的「遊戲」與「藝術」的關係,其中提到了四個觀點,有兩個是我比較能夠瞭解的。
一個觀點是,遊戲是一種將意象作具體化創造的過程,如果小孩曾經在經驗上得到過騎馬這樣的意象,那麼在他的遊戲中,可能是拿一隻竹帚當馬,將心裡關於騎馬的意像,重新創造在騎竹帚的遊戲上。這一個將意像作具體化創造的過程,與藝術創作的過程是相似的。

另一個觀點是,「遊戲是在現實世界之外,另造一個理想世界來安慰情感」。這個觀點聽起來會讓人聯想到,一個人躲在自造的假想世界裡尋開心,但是,若跟文章裡的另一句話合在一起看呢,「苦悶起於人生對於有限的不滿,幻想就是人生對於無限的尋求」。人一直努力追求擺脫種種的限制,使自己身處在一個無限且自由的境地。

不記得是那位老師說的,如果孩子們不遊戲,長大的孩子,可能不會是個快樂的人。假如,人是由各種配方組成的,如果,把「想像」的這種配方拿掉,那會產生一種什麼樣的人呢?

一直很喜歡觀賞小孩的遊戲,總覺得在小孩的遊戲,且是自由的遊戲當中,有許多令人驚喜的想像和創造。好多好多我們現在刻意想要追尋的創意、自由和美好,有點諷刺的是如此自然的存在於孩子的遊戲中。

我想,美來自於停下來看見自己對生命的發現和欣賞,不用任何的標準,像個孩子一樣看世界,美便無所不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