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祝福〉 觀後感 9611439 謝沛潔
看完了〈祝福〉,除了為其中命運曲折的祥林嫂難過之外,也為那個時代難過。祥林嫂的刻畫是這部電影最大的重點,而魯迅也真的成功了,成功的描繪了一個被無知包圍下的無知的善良百姓。從她以寡婦身份進入那個大家庭裡,就開始被輕視,不能參與祝福的過程,事實上祝福只是讓祥林嫂感到真正的寂寞和孤獨,那些熱鬧啊,吉祥啊,似乎都與悲情的她無關。再嫁之後,更讓她覺得自己卑微了,更別說周遭的人都這樣以為。從她聽信柳媽的建議——去寺廟捐門檻、了業障,即可看出她真的為了自己的無知承受了太多。她始終不明白怎樣的價值觀是對的,只從人們眼中看到自己,只從傳統的、不容打破的守舊觀念中評斷自己,然後就真的自以為錯,默默的擔起了一大堆罪名,甚至污辱,卻不知道那絕對是不公平的。 祥林嫂的身世事那樣的命運多舛使我的呼吸隨她的情緒起伏:喘息,甚至嘆息。再回頭看看,她那樣認真嚴肅的問文中的年輕人:「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可以看出她非常需要一個心靈的依歸,就一句隨便的「也許有吧!」竟然足以成為她自殺的驅動力,只為了和死掉的一家人見面。 而那時代下的人是怎麼看待祥林嫂的死呢? 大家似乎不屑一提,看到此,真的有一股深深的無力感油然而生,從我們現代的角度來看,那些「寡婦」啊,「再嫁」啊,丈夫死了之類的等等,根本不足以招致那麼嚴重的社會歧視和污辱,所以我真的覺得那個時代的人好可憐,包括文中的其他人物,每一個都是時代的產物,例如四嫂、四叔等等。 但是有沒有人想過:在那個年代裡就懷有我們現在想法的先驅者,是不是更可憐? 行思至此,就多少可以理解為什麼一些偉大的文人,活著的時候總是苦悶了,苦悶的是他們就像在實驗室裡看著培養皿的科學家,然後看著愚癡的同胞在皿中掙扎,自己在實驗室裡怎麼呼喊都沒用,因為培養皿給一個厚實的蓋子蓋住了。那樣深深的無力感,甚至能使人抑鬱而終。 不過,這也無能為力,因為那就是文化啊!在時間、空間組構成的文化之下,有多少人有思考力?又有多少人是不盲目的? 其實到了今天社會,這個追求兩性平權的社會中,仍然事看得到這些文化的影子,我想根深蒂固的陋習並不可怕,最重要得是我們是否努力的用行動證明我們在改變,用教育讓這樣不公平、不人道的悲劇不再出現不再重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