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淨 強壯且優雅
2011年1月9日 星期日
「團體動力學」惡魔教室 觀後報告
在這部片中,對於片中的老師可以如此輕易煽動起學生的情緒使一群從小就生長在美國,一個代表著自由和民主的國家,卻如此心甘情願的願意穿著一樣的衣服,聽從一個人的指揮,做著一樣的手勢,我想最關鍵的是在於對於一個團體的歸屬感。
根據心理學者馬斯洛的「需求階層金字塔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人們的需求有先後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基本層次的需求獲得滿足之後,就會產生較高層次的需求。這些需求由金字塔底端到頂端依序是:
1.生理的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維持生存、身體舒適的需求,如飲食、睡眠、性欲、無病痛等各種生理感覺的滿足。
2.安全感的需求(Safety Needs):感覺所擁有的不受威脅與剝奪,例如免於生理上的傷害、免於心理上的恐懼等。
3.愛與歸屬感的需求(Needs for Love and Belonging):
在愛人與被愛的互動中獲得滿足,感覺隸屬於某一個團體,擁有存在的位置,被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等需求。
4.尊嚴的需求(Needs for Esteem):獲取並維護個人自尊心的需求;亦即追求自我的價值感,感覺自己是有能力和有用的人。
5.自我實現的需求(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找到適合自己的舞台,能夠發揮潛力,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實現個人的自我期待。
其中「歸屬感」位於需求的第三階層,滿足了溫飽、安全的需求後,自然會開始期待愛與歸屬感。歸屬感是生涯的原點,也是探索世界的出發點,讓自我有所「定位」。
在片中的學生是為高中生,也算是一群正在面臨從青少年要轉變為成年人的一段尷尬時期,比國中生多了許多的能力,但在心理層面上卻不一定是足以成熟的去處理老師所突然給予的,那樣強烈的歸屬感,所以可以從中發現的是,越是原本缺少家庭關愛.在校園中因為長相樣貌等等造成階級不平等的學生,越是狂熱的投入這項運動之中。
惡魔教室這部片當老師在執行法西斯主義的時候,剛開始對於生在民主國家的我來說感覺就像教室大部分的學生一樣,是感到不合理且不愉快的,但到了後來,逐漸的看到那些本來叛逆、孤獨、或是被人忽略欺負的學生,從法西斯主義中,彼此信任合作,只為了讓浪潮更為壯大,每一個人都不再被輕視,互相尊重,那感覺其實或許旁觀的觀眾會看到一些隱憂,但在某一個角度你也會覺得這樣的型態給人很溫暖人與人好像平等了起來似的,比賽時大家會一起去幫你加油,被混混欺負時所有人會為你站出來,你的一些些貢獻,都會獲得大家的肯定就好像你是大家心目中不可或缺的人一樣。
但逐漸的團體中的狂熱分子,開始希望大家都要加入浪潮,都要穿起白襯衫比著浪潮的手式,對於浪潮開始有了強烈的防衛心態,但這時在我的心中還是有一絲絲的期待是會有轉機讓這個團體能維持他原本的溫暖美好,但確實人總是有其很不好的劣根性,而團體的力量又太大了,一旦方向走偏了,就變得棘手又難阻止,令人開始感受到人群被煽動的可怕,也可以瞭解到為何很多訴求和平的群眾運動,到了後來都會出現流血和失控的畫面,更尤其是有另一方是再與之對抗的時候,任何一絲想與之對抗的力量,都會反成為法西斯主義更為壯大的力量,就像片中想要反抗的女主角.樓下的放任主義班級.別校的水上排球隊….等,也因此曾有人說過:『戰爭便是法西斯主義的威爾剛』我想那也是為何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的納粹能夠做出如此殘忍和迫害的恐怖行徑,卻更能越發強大。 最後事情變得有些不可收拾了,老師下定決心要讓這堂轟轟烈烈的法西斯主義課程下課,我想如果是我可能也沒辦法想出比他更好得方法了,也更不會想到會有如此可怕的下場,最後的結局如此的突然令人震驚,當老師聚集所有「浪潮」成員,細數著這一週來「浪潮」所成就的豐功偉業,集體主義的優點頓時像是解救世界的曙光,照亮了每張充滿理想、蓄勢待發的青春臉龐。
此時馬克慌了。他站起來對抗老師,說他要退出。老師要大家把叛徒抓到台前,馬克馬上被眾人七手八腳的架到台前。
「要怎麼處置他?」老師慷慨激昂的吼著。
「把他從窗戶丟出去!」「撕開他的襯衫!」「叛徒!」「你說,你說怎麼處置他,你是他的好友,是你們一起加入『浪潮』的」老師指著馬克的好友說。
馬克的好友楞住了。然後老師的語氣趨向柔和,對著大家說:
「所以,接下來我們可以將他斬首,可以將他吊死,只因為他不想加入我們?」
「我們都以為我們很特別,其實我們都一樣,都不能接受反對者」
「所以誰說獨裁政權不可能再被實施?」
「這堂課就到此為止,我相信你們有很多事情要反省。」
大家都很失望,但有些人不只失望 。團體中的激進份子提姆很憤怒,因為他認為「浪潮」是他的一生。提姆曾經跟蹤老師,說要當老師的保鏢,因為同樣激進的無政府主義者會攻擊「浪潮」成員。當老師問他為什麼不回家,他說「反正家裡沒人關心我」。提姆拔出網路上買來的(改造)手槍,這讓他在「浪潮」中的地位在這時瞬間翻轉為老大。
「那裡面只是空包彈」一位知道提姆手槍裡裝的只是空包彈的老兄上前說話。「砰!」提姆也老大不客氣,朝他胸口賞了一記空包彈。還是見血了,這樣的血光就足以讓這群高中生驚慌失措,瞬間擊毀「浪潮」那強烈但短暫的向心力。這時大家又脫殼成為「原本的」一般人,基於同情、互助和恐懼而緊緊相擁。老師挺身而出,提姆拿槍指著老師。老師狀似不怕,他說:「你把我殺了,就沒有老師了,就沒有人領導『浪潮』了。」
提姆猶豫了,痛苦了,落下了熱淚。然後他把槍口往自己嘴裡一塞,「轟!」浪潮結束在這樣慘痛的代價。
我想任何一個主義或是思想出發的目的都是為了要改善人類每一個現況的不足,都沒有絕對的完美和錯誤,我想這也是教育最大的目的,讓人類能夠在每一代的教育裡,把前人寶貴或是慘痛的經驗化為寶貴的智慧,使人類擁有判斷明辨是非的勇氣和智慧,雖然這很難,雖然我們仍然一直在犯錯,但只要仍有人可以堅持,人類才能走向更好的明天。
根據心理學者馬斯洛的「需求階層金字塔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人們的需求有先後順序與高低層次之分,基本層次的需求獲得滿足之後,就會產生較高層次的需求。這些需求由金字塔底端到頂端依序是:
1.生理的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維持生存、身體舒適的需求,如飲食、睡眠、性欲、無病痛等各種生理感覺的滿足。
2.安全感的需求(Safety Needs):感覺所擁有的不受威脅與剝奪,例如免於生理上的傷害、免於心理上的恐懼等。
3.愛與歸屬感的需求(Needs for Love and Belonging):
在愛人與被愛的互動中獲得滿足,感覺隸屬於某一個團體,擁有存在的位置,被人接納、愛護、關注、鼓勵及支持等需求。
4.尊嚴的需求(Needs for Esteem):獲取並維護個人自尊心的需求;亦即追求自我的價值感,感覺自己是有能力和有用的人。
5.自我實現的需求(Needs for Self-Actualization):找到適合自己的舞台,能夠發揮潛力,達到理想的人生境界,實現個人的自我期待。
其中「歸屬感」位於需求的第三階層,滿足了溫飽、安全的需求後,自然會開始期待愛與歸屬感。歸屬感是生涯的原點,也是探索世界的出發點,讓自我有所「定位」。
在片中的學生是為高中生,也算是一群正在面臨從青少年要轉變為成年人的一段尷尬時期,比國中生多了許多的能力,但在心理層面上卻不一定是足以成熟的去處理老師所突然給予的,那樣強烈的歸屬感,所以可以從中發現的是,越是原本缺少家庭關愛.在校園中因為長相樣貌等等造成階級不平等的學生,越是狂熱的投入這項運動之中。
惡魔教室這部片當老師在執行法西斯主義的時候,剛開始對於生在民主國家的我來說感覺就像教室大部分的學生一樣,是感到不合理且不愉快的,但到了後來,逐漸的看到那些本來叛逆、孤獨、或是被人忽略欺負的學生,從法西斯主義中,彼此信任合作,只為了讓浪潮更為壯大,每一個人都不再被輕視,互相尊重,那感覺其實或許旁觀的觀眾會看到一些隱憂,但在某一個角度你也會覺得這樣的型態給人很溫暖人與人好像平等了起來似的,比賽時大家會一起去幫你加油,被混混欺負時所有人會為你站出來,你的一些些貢獻,都會獲得大家的肯定就好像你是大家心目中不可或缺的人一樣。
但逐漸的團體中的狂熱分子,開始希望大家都要加入浪潮,都要穿起白襯衫比著浪潮的手式,對於浪潮開始有了強烈的防衛心態,但這時在我的心中還是有一絲絲的期待是會有轉機讓這個團體能維持他原本的溫暖美好,但確實人總是有其很不好的劣根性,而團體的力量又太大了,一旦方向走偏了,就變得棘手又難阻止,令人開始感受到人群被煽動的可怕,也可以瞭解到為何很多訴求和平的群眾運動,到了後來都會出現流血和失控的畫面,更尤其是有另一方是再與之對抗的時候,任何一絲想與之對抗的力量,都會反成為法西斯主義更為壯大的力量,就像片中想要反抗的女主角.樓下的放任主義班級.別校的水上排球隊….等,也因此曾有人說過:『戰爭便是法西斯主義的威爾剛』我想那也是為何在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德國的納粹能夠做出如此殘忍和迫害的恐怖行徑,卻更能越發強大。 最後事情變得有些不可收拾了,老師下定決心要讓這堂轟轟烈烈的法西斯主義課程下課,我想如果是我可能也沒辦法想出比他更好得方法了,也更不會想到會有如此可怕的下場,最後的結局如此的突然令人震驚,當老師聚集所有「浪潮」成員,細數著這一週來「浪潮」所成就的豐功偉業,集體主義的優點頓時像是解救世界的曙光,照亮了每張充滿理想、蓄勢待發的青春臉龐。
此時馬克慌了。他站起來對抗老師,說他要退出。老師要大家把叛徒抓到台前,馬克馬上被眾人七手八腳的架到台前。
「要怎麼處置他?」老師慷慨激昂的吼著。
「把他從窗戶丟出去!」「撕開他的襯衫!」「叛徒!」「你說,你說怎麼處置他,你是他的好友,是你們一起加入『浪潮』的」老師指著馬克的好友說。
馬克的好友楞住了。然後老師的語氣趨向柔和,對著大家說:
「所以,接下來我們可以將他斬首,可以將他吊死,只因為他不想加入我們?」
「我們都以為我們很特別,其實我們都一樣,都不能接受反對者」
「所以誰說獨裁政權不可能再被實施?」
「這堂課就到此為止,我相信你們有很多事情要反省。」
大家都很失望,但有些人不只失望 。團體中的激進份子提姆很憤怒,因為他認為「浪潮」是他的一生。提姆曾經跟蹤老師,說要當老師的保鏢,因為同樣激進的無政府主義者會攻擊「浪潮」成員。當老師問他為什麼不回家,他說「反正家裡沒人關心我」。提姆拔出網路上買來的(改造)手槍,這讓他在「浪潮」中的地位在這時瞬間翻轉為老大。
「那裡面只是空包彈」一位知道提姆手槍裡裝的只是空包彈的老兄上前說話。「砰!」提姆也老大不客氣,朝他胸口賞了一記空包彈。還是見血了,這樣的血光就足以讓這群高中生驚慌失措,瞬間擊毀「浪潮」那強烈但短暫的向心力。這時大家又脫殼成為「原本的」一般人,基於同情、互助和恐懼而緊緊相擁。老師挺身而出,提姆拿槍指著老師。老師狀似不怕,他說:「你把我殺了,就沒有老師了,就沒有人領導『浪潮』了。」
提姆猶豫了,痛苦了,落下了熱淚。然後他把槍口往自己嘴裡一塞,「轟!」浪潮結束在這樣慘痛的代價。
我想任何一個主義或是思想出發的目的都是為了要改善人類每一個現況的不足,都沒有絕對的完美和錯誤,我想這也是教育最大的目的,讓人類能夠在每一代的教育裡,把前人寶貴或是慘痛的經驗化為寶貴的智慧,使人類擁有判斷明辨是非的勇氣和智慧,雖然這很難,雖然我們仍然一直在犯錯,但只要仍有人可以堅持,人類才能走向更好的明天。
「中國古典小說」祝福 心得
電影 〈祝福〉 觀後感 9611439 謝沛潔
看完了〈祝福〉,除了為其中命運曲折的祥林嫂難過之外,也為那個時代難過。祥林嫂的刻畫是這部電影最大的重點,而魯迅也真的成功了,成功的描繪了一個被無知包圍下的無知的善良百姓。從她以寡婦身份進入那個大家庭裡,就開始被輕視,不能參與祝福的過程,事實上祝福只是讓祥林嫂感到真正的寂寞和孤獨,那些熱鬧啊,吉祥啊,似乎都與悲情的她無關。再嫁之後,更讓她覺得自己卑微了,更別說周遭的人都這樣以為。從她聽信柳媽的建議——去寺廟捐門檻、了業障,即可看出她真的為了自己的無知承受了太多。她始終不明白怎樣的價值觀是對的,只從人們眼中看到自己,只從傳統的、不容打破的守舊觀念中評斷自己,然後就真的自以為錯,默默的擔起了一大堆罪名,甚至污辱,卻不知道那絕對是不公平的。 祥林嫂的身世事那樣的命運多舛使我的呼吸隨她的情緒起伏:喘息,甚至嘆息。再回頭看看,她那樣認真嚴肅的問文中的年輕人:「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可以看出她非常需要一個心靈的依歸,就一句隨便的「也許有吧!」竟然足以成為她自殺的驅動力,只為了和死掉的一家人見面。 而那時代下的人是怎麼看待祥林嫂的死呢? 大家似乎不屑一提,看到此,真的有一股深深的無力感油然而生,從我們現代的角度來看,那些「寡婦」啊,「再嫁」啊,丈夫死了之類的等等,根本不足以招致那麼嚴重的社會歧視和污辱,所以我真的覺得那個時代的人好可憐,包括文中的其他人物,每一個都是時代的產物,例如四嫂、四叔等等。 但是有沒有人想過:在那個年代裡就懷有我們現在想法的先驅者,是不是更可憐? 行思至此,就多少可以理解為什麼一些偉大的文人,活著的時候總是苦悶了,苦悶的是他們就像在實驗室裡看著培養皿的科學家,然後看著愚癡的同胞在皿中掙扎,自己在實驗室裡怎麼呼喊都沒用,因為培養皿給一個厚實的蓋子蓋住了。那樣深深的無力感,甚至能使人抑鬱而終。 不過,這也無能為力,因為那就是文化啊!在時間、空間組構成的文化之下,有多少人有思考力?又有多少人是不盲目的? 其實到了今天社會,這個追求兩性平權的社會中,仍然事看得到這些文化的影子,我想根深蒂固的陋習並不可怕,最重要得是我們是否努力的用行動證明我們在改變,用教育讓這樣不公平、不人道的悲劇不再出現不再重演。
看完了〈祝福〉,除了為其中命運曲折的祥林嫂難過之外,也為那個時代難過。祥林嫂的刻畫是這部電影最大的重點,而魯迅也真的成功了,成功的描繪了一個被無知包圍下的無知的善良百姓。從她以寡婦身份進入那個大家庭裡,就開始被輕視,不能參與祝福的過程,事實上祝福只是讓祥林嫂感到真正的寂寞和孤獨,那些熱鬧啊,吉祥啊,似乎都與悲情的她無關。再嫁之後,更讓她覺得自己卑微了,更別說周遭的人都這樣以為。從她聽信柳媽的建議——去寺廟捐門檻、了業障,即可看出她真的為了自己的無知承受了太多。她始終不明白怎樣的價值觀是對的,只從人們眼中看到自己,只從傳統的、不容打破的守舊觀念中評斷自己,然後就真的自以為錯,默默的擔起了一大堆罪名,甚至污辱,卻不知道那絕對是不公平的。 祥林嫂的身世事那樣的命運多舛使我的呼吸隨她的情緒起伏:喘息,甚至嘆息。再回頭看看,她那樣認真嚴肅的問文中的年輕人:「一個人死了之後,究竟有沒有魂靈?」可以看出她非常需要一個心靈的依歸,就一句隨便的「也許有吧!」竟然足以成為她自殺的驅動力,只為了和死掉的一家人見面。 而那時代下的人是怎麼看待祥林嫂的死呢? 大家似乎不屑一提,看到此,真的有一股深深的無力感油然而生,從我們現代的角度來看,那些「寡婦」啊,「再嫁」啊,丈夫死了之類的等等,根本不足以招致那麼嚴重的社會歧視和污辱,所以我真的覺得那個時代的人好可憐,包括文中的其他人物,每一個都是時代的產物,例如四嫂、四叔等等。 但是有沒有人想過:在那個年代裡就懷有我們現在想法的先驅者,是不是更可憐? 行思至此,就多少可以理解為什麼一些偉大的文人,活著的時候總是苦悶了,苦悶的是他們就像在實驗室裡看著培養皿的科學家,然後看著愚癡的同胞在皿中掙扎,自己在實驗室裡怎麼呼喊都沒用,因為培養皿給一個厚實的蓋子蓋住了。那樣深深的無力感,甚至能使人抑鬱而終。 不過,這也無能為力,因為那就是文化啊!在時間、空間組構成的文化之下,有多少人有思考力?又有多少人是不盲目的? 其實到了今天社會,這個追求兩性平權的社會中,仍然事看得到這些文化的影子,我想根深蒂固的陋習並不可怕,最重要得是我們是否努力的用行動證明我們在改變,用教育讓這樣不公平、不人道的悲劇不再出現不再重演。
「中國古典小說」杜十娘VS祥林嫂 心得
杜十娘與祥林嫂-觀後心得報告
9611439 舞蹈系 謝沛潔
看完了這兩部片子,杜十娘和祥林嫂這兩位女性在其時代、性格、出身背景、智慧上是兩種迥然不同的類型,卻都雙雙走上自盡這條路,我想這證明了自古很多根深蒂固的陋習、封建腐壞的思想,是多麼的恐怖而且影響是多麼的深遠,一直到了所謂文明科技都發展到巔峰的今天都還是有很多類似的觀念和歧視在我們的社會上出現,女生很強勢很有能力就會被稱為「女強人」「武則天」,超過三十歲單身就是「敗犬」,穿得稍微清涼會被人家認為很隨便…,雖然女生在可能在一些先天身體上總是處於比較弱勢的狀態,但其實最可怕的是其實連女人都自己相信並臣服於世俗的扭曲。
像是祥林嫂裡的柳媽是個”吃素,不殺生的善女人”卻用他那崇高聖潔的觀念對祥林嫂說她剋死了兩個丈夫和孩子罪孽深重,死後身體會被鋸成兩半,分給兩位丈夫,然後又像個指引明燈的菩薩般叫祥林嫂去廟裡捐門檻、積點陰德,便可以找一個替身。祥林嫂又是個典型的傳統女子,逆來順受且重情重意,對於所謂的傳統、習俗、宗教深信不疑,最後這個故事中最無辜樸實、單純無依的女子在最悲慘的命運下選擇了自盡,但對她而言連死後的世界都是不容於她的,一個同樣是身處在這樣階級的女人卻用同樣的方式間接害死了祥林嫂。
如果說祥林嫂是無知害了她,那麼杜十娘呢?在封建社會中連貴族婦女都是被壓迫著,何況青樓女子,更是個被視為物品的階級,杜十娘跟祥林嫂不同,她雖然出身青樓,但見多識廣而且熱情有智慧,當她決心和李甲廝守一生,追求真摯平凡的愛情,歷經艱難終於跳出老鴇的火坑後,卻在李甲懦弱貪心且追逐名利的要將她賣給紈絝子弟孫富的背叛下,將她珍貴珍惜的愛情狠狠澆熄,這對杜十娘來講彷彿是又跳入一個更炎炙的煉獄,將青樓姊妹贈與之寶箱打開,寶箱內價值不匪的寶物-像是杜十娘心中對自由愛情的象徵,一一投入江中,沒有了這些生命便失去了意義,杜十娘便投江自盡。
從表面看來李甲是罪魁禍首,忘恩負義的薄情郎,又或者紈絝子弟孫富介入別人感情,但其實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是整個社會體制對女子的輕視和壓迫;李甲為了杜十娘而功名失意、花光銀兩,就早已被社會所不恥被父親無法接受,而李甲又不是個很有能力抱負的人,對於杜十娘雖然愛但總把自己一切的不順遂都歸於她,就算他倆真的回到家鄉,杜十娘的身份對於李甲那有身分地位的家庭來說仍是無法接受的,更別談到中國有錢人家三妻四妾的傳統,就算李甲不拿一千兩紋銀,悲劇遲早還是會發生,而祥林嫂也是被命運抽到籤,因此丈夫相繼去世、兒子被狼咬走,又遇到惡婆婆,但其實狠狠澆熄杜十娘和祥林嫂對幸福和生命熱情的其實是整個社會勢力,是無法抗拒的時代洪流。
女性不管古今中外一直以來都太活在男性的主導下,要讓自己抬頭,除了自覺自發外,我覺得更需要勇氣,而且要多愛自己一點,故事中的杜十娘或祥林嫂都被「情」字所困,身在當代的女性更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就更是要勇敢的活出自己的色彩;說出自己的想法,男性也更應該拋去男尊女卑的觀念,如此才能夠真正的革除陋習,讓思想和科技一起文明。
9611439 舞蹈系 謝沛潔
看完了這兩部片子,杜十娘和祥林嫂這兩位女性在其時代、性格、出身背景、智慧上是兩種迥然不同的類型,卻都雙雙走上自盡這條路,我想這證明了自古很多根深蒂固的陋習、封建腐壞的思想,是多麼的恐怖而且影響是多麼的深遠,一直到了所謂文明科技都發展到巔峰的今天都還是有很多類似的觀念和歧視在我們的社會上出現,女生很強勢很有能力就會被稱為「女強人」「武則天」,超過三十歲單身就是「敗犬」,穿得稍微清涼會被人家認為很隨便…,雖然女生在可能在一些先天身體上總是處於比較弱勢的狀態,但其實最可怕的是其實連女人都自己相信並臣服於世俗的扭曲。
像是祥林嫂裡的柳媽是個”吃素,不殺生的善女人”卻用他那崇高聖潔的觀念對祥林嫂說她剋死了兩個丈夫和孩子罪孽深重,死後身體會被鋸成兩半,分給兩位丈夫,然後又像個指引明燈的菩薩般叫祥林嫂去廟裡捐門檻、積點陰德,便可以找一個替身。祥林嫂又是個典型的傳統女子,逆來順受且重情重意,對於所謂的傳統、習俗、宗教深信不疑,最後這個故事中最無辜樸實、單純無依的女子在最悲慘的命運下選擇了自盡,但對她而言連死後的世界都是不容於她的,一個同樣是身處在這樣階級的女人卻用同樣的方式間接害死了祥林嫂。
如果說祥林嫂是無知害了她,那麼杜十娘呢?在封建社會中連貴族婦女都是被壓迫著,何況青樓女子,更是個被視為物品的階級,杜十娘跟祥林嫂不同,她雖然出身青樓,但見多識廣而且熱情有智慧,當她決心和李甲廝守一生,追求真摯平凡的愛情,歷經艱難終於跳出老鴇的火坑後,卻在李甲懦弱貪心且追逐名利的要將她賣給紈絝子弟孫富的背叛下,將她珍貴珍惜的愛情狠狠澆熄,這對杜十娘來講彷彿是又跳入一個更炎炙的煉獄,將青樓姊妹贈與之寶箱打開,寶箱內價值不匪的寶物-像是杜十娘心中對自由愛情的象徵,一一投入江中,沒有了這些生命便失去了意義,杜十娘便投江自盡。
從表面看來李甲是罪魁禍首,忘恩負義的薄情郎,又或者紈絝子弟孫富介入別人感情,但其實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是整個社會體制對女子的輕視和壓迫;李甲為了杜十娘而功名失意、花光銀兩,就早已被社會所不恥被父親無法接受,而李甲又不是個很有能力抱負的人,對於杜十娘雖然愛但總把自己一切的不順遂都歸於她,就算他倆真的回到家鄉,杜十娘的身份對於李甲那有身分地位的家庭來說仍是無法接受的,更別談到中國有錢人家三妻四妾的傳統,就算李甲不拿一千兩紋銀,悲劇遲早還是會發生,而祥林嫂也是被命運抽到籤,因此丈夫相繼去世、兒子被狼咬走,又遇到惡婆婆,但其實狠狠澆熄杜十娘和祥林嫂對幸福和生命熱情的其實是整個社會勢力,是無法抗拒的時代洪流。
女性不管古今中外一直以來都太活在男性的主導下,要讓自己抬頭,除了自覺自發外,我覺得更需要勇氣,而且要多愛自己一點,故事中的杜十娘或祥林嫂都被「情」字所困,身在當代的女性更能夠掌握自己的人生,就更是要勇敢的活出自己的色彩;說出自己的想法,男性也更應該拋去男尊女卑的觀念,如此才能夠真正的革除陋習,讓思想和科技一起文明。
「藝術行政」雲門舞集 聽河
雲門舞集 《聽河》
3/18~21 台北國家戲劇院 世界首演
「雲門經常在海外演出,但我們最想念的地方,還是台灣的戶外廣場,因為---我們最敬愛的觀眾們,就在這裡。」
就像雲門的代表作《薪傳》,因此林懷民的作品永遠不忘跟台灣的人民和台灣的土地一起震盪呼喊,聽河中也出現了八八風災重創台灣的畫面,雲門舞集製作群為了籌備《聽河》,從2009年的夏天開始進行影像拍攝計畫,意外遇上88水災,將這個畫面溶入舞蹈,影像攝影張皓然到大甲溪沿岸橋墩,近距離拍攝颱風過後挾帶滾滾泥流的河水。張皓然說:「好像站在一個巨大黑洞前,整個人快要被吸進去。」
「命中帶水,因此林懷民愛到處跑,奔忙勞碌無停歇,如果說新店溪孕育出《薪傳》,那麼淡水河創造了《聽河》」
除了惡水,台北的淡水河以及宜蘭跟彰化鹿港的放水燈祭典,這些都是《聽河》的最初創作源頭,《薪傳》在新店溪畔舞者們胼手胝足搬石拓荒間舞動而出,《水月》與《煙》裡都有著水。
這次受到淡水河滋養的《聽河》,跨出《水月》的唯美,沒有情節,但處處故事;舞蹈動作也徹底解放雲門以太極導引發展出的東方身體,林懷民要以科技建構出二十一世紀生猛、俐落的舞蹈新風格。
這也是雲門首次運用大量動態影像配合舞者演出,舞台上還會有攝影機同步補捉舞者舞姿,對雲門和舞者來說都是一大挑戰。張皓然拍攝影像,王奕盛設計影像,林克華負責視覺與舞台設計。所有音樂、舞蹈、視覺彼此相關,現場舞者與影片中人須同步配合動作。舞台則是素樸的白與黑,白色布幕延伸至白色地板而舞者就穿時裝跳舞,在影像與舞者的交織下,要帶領觀眾一同聆聽河流的聲音。
演出時間
3/18-20 Thu-Sat
19:45
3/20-21 Sat-Sun
14:45
票價
400 600 900
1200 1600 2000
敬請披露新聞
新聞聯絡人:謝沛潔
0987674919
9611439 謝沛潔
3/18~21 台北國家戲劇院 世界首演
「雲門經常在海外演出,但我們最想念的地方,還是台灣的戶外廣場,因為---我們最敬愛的觀眾們,就在這裡。」
就像雲門的代表作《薪傳》,因此林懷民的作品永遠不忘跟台灣的人民和台灣的土地一起震盪呼喊,聽河中也出現了八八風災重創台灣的畫面,雲門舞集製作群為了籌備《聽河》,從2009年的夏天開始進行影像拍攝計畫,意外遇上88水災,將這個畫面溶入舞蹈,影像攝影張皓然到大甲溪沿岸橋墩,近距離拍攝颱風過後挾帶滾滾泥流的河水。張皓然說:「好像站在一個巨大黑洞前,整個人快要被吸進去。」
「命中帶水,因此林懷民愛到處跑,奔忙勞碌無停歇,如果說新店溪孕育出《薪傳》,那麼淡水河創造了《聽河》」
除了惡水,台北的淡水河以及宜蘭跟彰化鹿港的放水燈祭典,這些都是《聽河》的最初創作源頭,《薪傳》在新店溪畔舞者們胼手胝足搬石拓荒間舞動而出,《水月》與《煙》裡都有著水。
這次受到淡水河滋養的《聽河》,跨出《水月》的唯美,沒有情節,但處處故事;舞蹈動作也徹底解放雲門以太極導引發展出的東方身體,林懷民要以科技建構出二十一世紀生猛、俐落的舞蹈新風格。
這也是雲門首次運用大量動態影像配合舞者演出,舞台上還會有攝影機同步補捉舞者舞姿,對雲門和舞者來說都是一大挑戰。張皓然拍攝影像,王奕盛設計影像,林克華負責視覺與舞台設計。所有音樂、舞蹈、視覺彼此相關,現場舞者與影片中人須同步配合動作。舞台則是素樸的白與黑,白色布幕延伸至白色地板而舞者就穿時裝跳舞,在影像與舞者的交織下,要帶領觀眾一同聆聽河流的聲音。
演出時間
3/18-20 Thu-Sat
19:45
3/20-21 Sat-Sun
14:45
票價
400 600 900
1200 1600 2000
敬請披露新聞
新聞聯絡人:謝沛潔
0987674919
9611439 謝沛潔
瑪莎葛蘭姆:心靈的洞穴和光明行
瑪莎葛蘭姆舞團-
心靈的洞穴(Cave of the Heart)
光明行(acts of light)
指導老師:林秀蓮
9611439 日舞三 謝沛潔
心靈的洞穴(Cave of the Heart)是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早期(1946)所創作的一系列舞蹈作品之一。她想藉一個古老的傳說,表達“死亡和毀滅是妒忌之火焚燒後留下的灰燼”。她強調舞蹈家應“以身體形象客觀地表現自我信念”,“舞蹈應該剝開那些掩蓋著人類行為的外衣”,“揭露出一個內在的人”。
心靈的洞穴以現代的說法是談女性外遇問題,然而在過去允許男性三妻四妾,如何在舞台上展現人性的陰險、妒嫉,挖出黑暗面,需要更深刻的思想表達它的不同層次感。她經常以人的矛盾衝突和激情為作品的主題。環境和時代不斷變化,但她那畫廊式的舞蹈形象對劇中人物內心感情生活的探索與表現卻永不停息。她常用的另一題材是希臘的傳奇。將古典希臘戲劇、故事和神話改編為舞蹈。如同心靈的洞穴是描寫美狄亞(Medea)的,由巴伯(Samuel Barber)配樂。但這不是改編為舞蹈的傳奇故事,而是通過舞蹈揭示出每一個女人心中都存在著美狄亞式的潛意識,說明她們心中燃燒著的妒火不但會毀滅她們所愛的人,而且也會毀滅她們自己。
葛蘭姆創造了一種舞蹈技巧,這是異於古典芭蕾舞風格的第一種重要的形式。她的舞蹈語言旨在表現人類共有的激情和體驗而不僅是作各種優美動作的裝飾性演出。這些舞蹈要喚起觀眾內心的回響而不是要使觀眾基本上從線條或形像的角度來理解其涵義。她的許多舞蹈以強勁的、棱角分明的動作為特徵,這是由舞蹈者以骨盆為中軸作出的肌肉收縮與放鬆而產生的。這種富有表現力的收縮,產生出強烈的性的緊張,而這正是葛蘭姆許多作品的特點。因此,她的舞蹈詞彙以其粗獷、有棱角的線條而與古典芭蕾有極大的不同;為表現人類強烈感到的激情所設計的不協調和扭曲的舞蹈動作也是和古典芭蕾的動作完全不同的。
觀後心得
在心靈的洞穴,可以看出瑪莎葛蘭姆不管是在編排的方式或是動作的質地上都更有突破,情緒也更為激烈,可以更明顯的感受到角色的個性、特質和所要述說的故事,要運用了更多的道具和空間的變化,像是那個象徵美狄亞(Medea)攻擊別人但其實是禁箍了自己的鐵絲,還有利用高台來凸顯角色的舞台上的空間還有運用在雙人舞,使作品看起來更立體,而且不會忽略掉任何一個角色在舞台上的發揮。這些東西即使在現代舞蓬勃發展的今天,還是令人覺得創意十足。
這之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然是美狄亞(Medea)獨舞,我想這是一個不全心投入挖出自己最深層、最赤裸裸的情緒就無法表現的舞蹈,從眼神到肢體舞者散發出來的恐怖和像火一樣燃燒的嫉妒,叫人難忘和震攝。當美狄亞(Medea)將紅絲帶不停抽搐的從胸口拿出來,彷彿真的看到她將心中那條惡毒的蛇掏了出來,在這一段的獨舞中,跟之前的夜旅比起來,動作比較不會像是分開分開的,比較有連貫性而且較流暢,舞者的情緒更能流動在動作中。在這裡面瑪莎葛蘭姆跟夜旅一樣都是採用了希臘劇場的方式,但獨舞者更多的展現了內心的情緒。
光明行(acts of light)則就比較偏向一隻小品,剛開始的兩個獨舞者,不知道是否故意找了一個黑人和白人,兩人時而交纏時而分開的雙人舞,讓我覺得像是光和影之間的遠近、分離、交錯,之後出來的群舞也像是瑪莎葛蘭姆對光的感覺,是腦中的靈光一現,也是每個藝術家都最渴望的靈感,像是神所賜予的神蹟吧!所以群舞者都彷彿在祈求著光明一般,之後出來的白衣女子,全身套著一塊白布,使得身體的曲線更有所變化,在舞台份量變得重了起來,雖說這首舞是先有音樂再有舞作的,但瑪莎葛蘭姆卻沒有都跟著音樂的節奏走,他處理音樂就像是電影中的配樂一樣,有時劇中人的動作腳步會跟著音樂的節奏走,但很多時候又是取其氛圍將他作為背景音樂,但他將兩者之間份量的比重和順序結合得很巧妙,讓人常有驚喜,這是我覺得他很厲害的地方,因為常常編舞的時候都會掉入音樂的沼澤,被音樂帶著走,最後淪為塞動作的作品,但也許先有了畫面在配上音樂,反而會讓看得人對舞蹈的印象更深刻。
看完這兩支舞作我覺得雖然現在當代的現代舞千變萬化,但瑪莎葛蘭姆不管是在身體的訓練或是對編舞的啟發,都還是有著她獨特而且無法取代的地位。
心靈的洞穴(Cave of the Heart)
光明行(acts of light)
指導老師:林秀蓮
9611439 日舞三 謝沛潔
心靈的洞穴(Cave of the Heart)是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早期(1946)所創作的一系列舞蹈作品之一。她想藉一個古老的傳說,表達“死亡和毀滅是妒忌之火焚燒後留下的灰燼”。她強調舞蹈家應“以身體形象客觀地表現自我信念”,“舞蹈應該剝開那些掩蓋著人類行為的外衣”,“揭露出一個內在的人”。
心靈的洞穴以現代的說法是談女性外遇問題,然而在過去允許男性三妻四妾,如何在舞台上展現人性的陰險、妒嫉,挖出黑暗面,需要更深刻的思想表達它的不同層次感。她經常以人的矛盾衝突和激情為作品的主題。環境和時代不斷變化,但她那畫廊式的舞蹈形象對劇中人物內心感情生活的探索與表現卻永不停息。她常用的另一題材是希臘的傳奇。將古典希臘戲劇、故事和神話改編為舞蹈。如同心靈的洞穴是描寫美狄亞(Medea)的,由巴伯(Samuel Barber)配樂。但這不是改編為舞蹈的傳奇故事,而是通過舞蹈揭示出每一個女人心中都存在著美狄亞式的潛意識,說明她們心中燃燒著的妒火不但會毀滅她們所愛的人,而且也會毀滅她們自己。
葛蘭姆創造了一種舞蹈技巧,這是異於古典芭蕾舞風格的第一種重要的形式。她的舞蹈語言旨在表現人類共有的激情和體驗而不僅是作各種優美動作的裝飾性演出。這些舞蹈要喚起觀眾內心的回響而不是要使觀眾基本上從線條或形像的角度來理解其涵義。她的許多舞蹈以強勁的、棱角分明的動作為特徵,這是由舞蹈者以骨盆為中軸作出的肌肉收縮與放鬆而產生的。這種富有表現力的收縮,產生出強烈的性的緊張,而這正是葛蘭姆許多作品的特點。因此,她的舞蹈詞彙以其粗獷、有棱角的線條而與古典芭蕾有極大的不同;為表現人類強烈感到的激情所設計的不協調和扭曲的舞蹈動作也是和古典芭蕾的動作完全不同的。
觀後心得
在心靈的洞穴,可以看出瑪莎葛蘭姆不管是在編排的方式或是動作的質地上都更有突破,情緒也更為激烈,可以更明顯的感受到角色的個性、特質和所要述說的故事,要運用了更多的道具和空間的變化,像是那個象徵美狄亞(Medea)攻擊別人但其實是禁箍了自己的鐵絲,還有利用高台來凸顯角色的舞台上的空間還有運用在雙人舞,使作品看起來更立體,而且不會忽略掉任何一個角色在舞台上的發揮。這些東西即使在現代舞蓬勃發展的今天,還是令人覺得創意十足。
這之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當然是美狄亞(Medea)獨舞,我想這是一個不全心投入挖出自己最深層、最赤裸裸的情緒就無法表現的舞蹈,從眼神到肢體舞者散發出來的恐怖和像火一樣燃燒的嫉妒,叫人難忘和震攝。當美狄亞(Medea)將紅絲帶不停抽搐的從胸口拿出來,彷彿真的看到她將心中那條惡毒的蛇掏了出來,在這一段的獨舞中,跟之前的夜旅比起來,動作比較不會像是分開分開的,比較有連貫性而且較流暢,舞者的情緒更能流動在動作中。在這裡面瑪莎葛蘭姆跟夜旅一樣都是採用了希臘劇場的方式,但獨舞者更多的展現了內心的情緒。
光明行(acts of light)則就比較偏向一隻小品,剛開始的兩個獨舞者,不知道是否故意找了一個黑人和白人,兩人時而交纏時而分開的雙人舞,讓我覺得像是光和影之間的遠近、分離、交錯,之後出來的群舞也像是瑪莎葛蘭姆對光的感覺,是腦中的靈光一現,也是每個藝術家都最渴望的靈感,像是神所賜予的神蹟吧!所以群舞者都彷彿在祈求著光明一般,之後出來的白衣女子,全身套著一塊白布,使得身體的曲線更有所變化,在舞台份量變得重了起來,雖說這首舞是先有音樂再有舞作的,但瑪莎葛蘭姆卻沒有都跟著音樂的節奏走,他處理音樂就像是電影中的配樂一樣,有時劇中人的動作腳步會跟著音樂的節奏走,但很多時候又是取其氛圍將他作為背景音樂,但他將兩者之間份量的比重和順序結合得很巧妙,讓人常有驚喜,這是我覺得他很厲害的地方,因為常常編舞的時候都會掉入音樂的沼澤,被音樂帶著走,最後淪為塞動作的作品,但也許先有了畫面在配上音樂,反而會讓看得人對舞蹈的印象更深刻。
看完這兩支舞作我覺得雖然現在當代的現代舞千變萬化,但瑪莎葛蘭姆不管是在身體的訓練或是對編舞的啟發,都還是有著她獨特而且無法取代的地位。
2009大觀舞集舞劇 胡桃鉗 觀後心得
2009大觀舞集舞劇 胡桃鉗
觀後心得感想
日舞三 9611439 謝沛潔
這次所演出的胡桃鉗是屬於古典芭蕾,所以在服裝上為了超越說故事的層次到舞蹈技巧上面的突破。為方便技巧的發揮,舞裙變成了較短的tutu,採用童話、傳說、神話等故事題材為情節,胡桃鉗的原名為「胡桃鉗與鼠王」,原作是德國作家霍夫曼在1816年完成,之後由法國名作家大仲馬將其改編成芭蕾舞劇劇本;音樂部份柴可夫斯基最初是使用珀蒂帕(Marius Petipa)的劇本作曲,完成之後,1892年8月起開始編舞排練,珀蒂帕卻因生病無法製作,最後只好由副編舞師伊凡諾夫(Ivanov)代勞進行編舞工作。但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在1891年編寫完音樂後,卻將珀蒂帕的名字刪除,而僅寫上副編舞師伊凡諾夫的名字。
但現今我們所熟知的胡桃鉗芭蕾舞劇劇碼卻是由紐約市立芭蕾舞團的創立人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所完成的;透過巴蘭欽更具想像力的創意與密集推廣的努力,胡桃鉗芭蕾舞劇早已成為聖誕節演出之必備劇碼。
這次的胡桃鉗我幾乎都沒有看到排練,是因為希望能等到正式演出的時候再看,才不會失去新鮮感。但差點因為要當前台的工作人員所以都看不到現場的演出,後來很感謝佩瑜老師的安排,讓我們能夠看到義演當天的彩排場。
一開始的投影片就讓人覺得很驚艷,因為不管是動畫還是設計都融合得很巧妙,當燈亮的時候,舞台上的佈景真的可以媲美國外的豪華場景,上半場的部份,其實都是戲劇成份較多,我覺得指導戲劇的老師編排的很好,尤其是利用音樂來凸顯小男孩和小女孩不同特質的部份,令人印象深刻。在這當中有三個不同角色的娃娃,雖然跳得都很不錯,但是總讓人覺得少了什麼,好像不夠凸顯出不同娃娃角色的特質,演戲的部份,大家都很盡力的在詮釋角色,但是有的人就很自然的能夠吸引別人的目光,即使他並非當時目光應該聚集的地方,有的人也很能吸引別人的目光,但卻是因為太過刻意不夠自然的表演,我想這兩者之間的拿捏是很微妙,也是最困難的地方吧!之後的老鼠跟士兵,士兵感覺不夠雄糾糾氣昂昂,也不太像娃娃的肢體感覺,我覺得冠翔的老鼠演得很好,我想他應該是真的很想鬧那些士兵吧~其他的老鼠就太過拘謹了,兔子學姐詮釋克拉拉還滿可愛的,可惜沒有看到祐慈學姐跳的演出。
之後到了男女主角的雙人,我總覺得男主角並沒有很投入於角色的詮釋,目光的交流是最明顯的部份,感覺他並不是真的在和克拉拉對看,而只是看著那個方向而已,也許是因為彩排場的關係吧,男主角不夠投入和女生的很投入形成有點好笑的畫面。
到了雪花的部份,我真的覺得穿TUTU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除了腿要很細以外整個就是只要一點點的缺點都一覽無遺,再加上我們都坐在很前面的位置,有的人就跳得讓人覺得很安心,但有的人的硬鞋就讓人捏一把冷汗,在速度上,感覺有的人是很能掌控音樂,游刃有餘的,有些卻好像是快要不行了勉強跟上的感覺,所以我想跳雪花體力也是一個重點吧!
下半場的花之圓舞曲,其實我覺得花之圓舞曲真的隊伍什麼都很整齊優美,但是跳著跳著卻會讓我默默的注意力無法集中,開始觀察佈景和現在幾點了,但也說不上什麼不好的地方,滿奇妙的。
性格舞的部份,一開始的西班牙,音樂就有點弱掉,我覺得威庭的西班牙跳得太可愛沒有很神氣的感覺,感覺像是西班牙男孩跟他媽媽在跳舞,我覺得曲曲學姐的技巧應該可以展現多一點,感覺看得不過癮;接下來的阿拉伯,學姐就把神秘的氣氛營造的很好,而且線條好漂亮喔!再來中國娃娃出場,他們的默契真好連彩帶都超整齊的,穩定度也很好,加上本來他們就真的是中國娃娃阿,最厲害的是出場的音樂,我整個聽得霧煞煞,他們還能走得超整齊。蘆笛出場畫面就很美,四個人都又高又瘦,尤其是烏龜學姐好像國外的舞者喔,超漂亮的,這段的蘆笛隊形變化很多,比較快得部份給我的感覺也是像雪花一樣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會讓人有點緊張,蘇聯舞還滿有趣的,但我覺得如果彼此間能有在多一點尬舞的感覺會更生動。接下來男女主角的部份,就還是一樣的問題,男主角有點冷漠,兔子學姐很穩但是好像少了一點老師常常提醒我們的上半身,技巧部份兩個人都很不錯,不會讓人有緊張的感覺,之後的大團圓,曲曲學姐的solo真的很棒,讓人想再看多一點。
這次的胡桃鉗不管是在各方面都是很有水準的,所以才會讓人不自覺得會用很高對國外芭蕾舞團的標準來看,雖然沒有到那麼完美,但是裡面有很多的創意和巧思,結合了各種藝術,使這齣舞劇比我看過其他版本的胡桃鉗更特別更好看。
觀後心得感想
日舞三 9611439 謝沛潔
這次所演出的胡桃鉗是屬於古典芭蕾,所以在服裝上為了超越說故事的層次到舞蹈技巧上面的突破。為方便技巧的發揮,舞裙變成了較短的tutu,採用童話、傳說、神話等故事題材為情節,胡桃鉗的原名為「胡桃鉗與鼠王」,原作是德國作家霍夫曼在1816年完成,之後由法國名作家大仲馬將其改編成芭蕾舞劇劇本;音樂部份柴可夫斯基最初是使用珀蒂帕(Marius Petipa)的劇本作曲,完成之後,1892年8月起開始編舞排練,珀蒂帕卻因生病無法製作,最後只好由副編舞師伊凡諾夫(Ivanov)代勞進行編舞工作。但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在1891年編寫完音樂後,卻將珀蒂帕的名字刪除,而僅寫上副編舞師伊凡諾夫的名字。
但現今我們所熟知的胡桃鉗芭蕾舞劇劇碼卻是由紐約市立芭蕾舞團的創立人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所完成的;透過巴蘭欽更具想像力的創意與密集推廣的努力,胡桃鉗芭蕾舞劇早已成為聖誕節演出之必備劇碼。
這次的胡桃鉗我幾乎都沒有看到排練,是因為希望能等到正式演出的時候再看,才不會失去新鮮感。但差點因為要當前台的工作人員所以都看不到現場的演出,後來很感謝佩瑜老師的安排,讓我們能夠看到義演當天的彩排場。
一開始的投影片就讓人覺得很驚艷,因為不管是動畫還是設計都融合得很巧妙,當燈亮的時候,舞台上的佈景真的可以媲美國外的豪華場景,上半場的部份,其實都是戲劇成份較多,我覺得指導戲劇的老師編排的很好,尤其是利用音樂來凸顯小男孩和小女孩不同特質的部份,令人印象深刻。在這當中有三個不同角色的娃娃,雖然跳得都很不錯,但是總讓人覺得少了什麼,好像不夠凸顯出不同娃娃角色的特質,演戲的部份,大家都很盡力的在詮釋角色,但是有的人就很自然的能夠吸引別人的目光,即使他並非當時目光應該聚集的地方,有的人也很能吸引別人的目光,但卻是因為太過刻意不夠自然的表演,我想這兩者之間的拿捏是很微妙,也是最困難的地方吧!之後的老鼠跟士兵,士兵感覺不夠雄糾糾氣昂昂,也不太像娃娃的肢體感覺,我覺得冠翔的老鼠演得很好,我想他應該是真的很想鬧那些士兵吧~其他的老鼠就太過拘謹了,兔子學姐詮釋克拉拉還滿可愛的,可惜沒有看到祐慈學姐跳的演出。
之後到了男女主角的雙人,我總覺得男主角並沒有很投入於角色的詮釋,目光的交流是最明顯的部份,感覺他並不是真的在和克拉拉對看,而只是看著那個方向而已,也許是因為彩排場的關係吧,男主角不夠投入和女生的很投入形成有點好笑的畫面。
到了雪花的部份,我真的覺得穿TUTU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除了腿要很細以外整個就是只要一點點的缺點都一覽無遺,再加上我們都坐在很前面的位置,有的人就跳得讓人覺得很安心,但有的人的硬鞋就讓人捏一把冷汗,在速度上,感覺有的人是很能掌控音樂,游刃有餘的,有些卻好像是快要不行了勉強跟上的感覺,所以我想跳雪花體力也是一個重點吧!
下半場的花之圓舞曲,其實我覺得花之圓舞曲真的隊伍什麼都很整齊優美,但是跳著跳著卻會讓我默默的注意力無法集中,開始觀察佈景和現在幾點了,但也說不上什麼不好的地方,滿奇妙的。
性格舞的部份,一開始的西班牙,音樂就有點弱掉,我覺得威庭的西班牙跳得太可愛沒有很神氣的感覺,感覺像是西班牙男孩跟他媽媽在跳舞,我覺得曲曲學姐的技巧應該可以展現多一點,感覺看得不過癮;接下來的阿拉伯,學姐就把神秘的氣氛營造的很好,而且線條好漂亮喔!再來中國娃娃出場,他們的默契真好連彩帶都超整齊的,穩定度也很好,加上本來他們就真的是中國娃娃阿,最厲害的是出場的音樂,我整個聽得霧煞煞,他們還能走得超整齊。蘆笛出場畫面就很美,四個人都又高又瘦,尤其是烏龜學姐好像國外的舞者喔,超漂亮的,這段的蘆笛隊形變化很多,比較快得部份給我的感覺也是像雪花一樣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會讓人有點緊張,蘇聯舞還滿有趣的,但我覺得如果彼此間能有在多一點尬舞的感覺會更生動。接下來男女主角的部份,就還是一樣的問題,男主角有點冷漠,兔子學姐很穩但是好像少了一點老師常常提醒我們的上半身,技巧部份兩個人都很不錯,不會讓人有緊張的感覺,之後的大團圓,曲曲學姐的solo真的很棒,讓人想再看多一點。
這次的胡桃鉗不管是在各方面都是很有水準的,所以才會讓人不自覺得會用很高對國外芭蕾舞團的標準來看,雖然沒有到那麼完美,但是裡面有很多的創意和巧思,結合了各種藝術,使這齣舞劇比我看過其他版本的胡桃鉗更特別更好看。
追光舞影的傻子 觀後心得
觀展心得—
2010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99級畢業公演—
追光舞影的傻子
9611439 謝沛潔
觀展日期: 3/21(日) 14:30
觀展地點:臺北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演藝廳
看完了這次學姐的畢製,讓我比較有印象的事第一支舞和最後一支舞,第一支是由旅德舞者許耀義所編的現代芭蕾「Danse la-bas – European inspiriration」歐洲印象,編排的方式和動作很特別,尤其是音樂和畫面上的效果搭配的很不一樣,現代編排方式中卻呈現出很古典細膩的味道。雙人舞的部份在群舞的配合下,焦點很集中但畫面又很豐富,但反而是三人舞或四人舞的部份反而因為人數的稀少感覺被諾大的空間和簡單乾淨的燈光吃掉了,顯得有點張力不足。
最後一隻舞是跳十二婆姐的故事,戲劇張力很強,每一段起承轉合中的戲劇部份也接得很順暢,用了很多定點的方式和特殊的肢體來區別於婆姐不同於人的地方,橋段的設計很扣人心弦使人很快得能進入故事中。
其他的舞碼就是由學生自己編創,其實就也很明顯的跟老師的作品有差異,顯的較為中規中矩,舞者的身體能力都還不錯,但展現情感或是亮眼的部份就比較沒有給人感動的感覺,舞名舞意的選擇和舞作結合顯得過於薄弱且名字都顯得像每一次的畢業舞展都會出現的名字,而使觀眾沒有辦法藉由舞名舞意進入編舞者想要表達的意境。反到是最後的謝幕,一開始全黑的舞臺上一個舞者拿著探照燈揮舞著,掌握了這次追光舞影的傻子的主題,比較抓住了觀眾的目光。
總結是學姊這次的畢展,很紮實的呈現了她們四年來的所學,舞者的身體能力也都不錯,卻少了一點特色和給人為他們感動或是驚豔的感覺,是中規中矩的一場演出。
2010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99級畢業公演—
追光舞影的傻子
9611439 謝沛潔
觀展日期: 3/21(日) 14:30
觀展地點:臺北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演藝廳
看完了這次學姐的畢製,讓我比較有印象的事第一支舞和最後一支舞,第一支是由旅德舞者許耀義所編的現代芭蕾「Danse la-bas – European inspiriration」歐洲印象,編排的方式和動作很特別,尤其是音樂和畫面上的效果搭配的很不一樣,現代編排方式中卻呈現出很古典細膩的味道。雙人舞的部份在群舞的配合下,焦點很集中但畫面又很豐富,但反而是三人舞或四人舞的部份反而因為人數的稀少感覺被諾大的空間和簡單乾淨的燈光吃掉了,顯得有點張力不足。
最後一隻舞是跳十二婆姐的故事,戲劇張力很強,每一段起承轉合中的戲劇部份也接得很順暢,用了很多定點的方式和特殊的肢體來區別於婆姐不同於人的地方,橋段的設計很扣人心弦使人很快得能進入故事中。
其他的舞碼就是由學生自己編創,其實就也很明顯的跟老師的作品有差異,顯的較為中規中矩,舞者的身體能力都還不錯,但展現情感或是亮眼的部份就比較沒有給人感動的感覺,舞名舞意的選擇和舞作結合顯得過於薄弱且名字都顯得像每一次的畢業舞展都會出現的名字,而使觀眾沒有辦法藉由舞名舞意進入編舞者想要表達的意境。反到是最後的謝幕,一開始全黑的舞臺上一個舞者拿著探照燈揮舞著,掌握了這次追光舞影的傻子的主題,比較抓住了觀眾的目光。
總結是學姊這次的畢展,很紮實的呈現了她們四年來的所學,舞者的身體能力也都不錯,卻少了一點特色和給人為他們感動或是驚豔的感覺,是中規中矩的一場演出。
「美學」美學百題中第33及69題
33.如何理解美感中的領悟現象?
69.如何理解和評價白居易現實主義的詩歌美學思想?
PPT連結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edit?id=0AR8CtMkZNIl_ZGRiY3YybmhfMWQ5anhyN2d4&hl=en&authkey=COiAvp8M
69.如何理解和評價白居易現實主義的詩歌美學思想?
PPT連結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edit?id=0AR8CtMkZNIl_ZGRiY3YybmhfMWQ5anhyN2d4&hl=en&authkey=COiAvp8M
「團體動力學」期中報告:溝通
一、溝通模式
在上完這堂課以後,發現原來自己一直自認為還不錯的溝通能力,並不是我想像中的那一回事,也許橫向溝通部份是我比較擅長的,跟同學平輩之間一直以來溝通系統都還算通暢,但在上了大學以後發現,當溝通的對象來自不同環境及不像國高中的相處時間如此密切,又要合作一些比報告或是學習活動更為複雜的事情時,溝通便不像原本的那樣輕鬆自在,而摩擦和誤會也常會在這樣的情形下產生,影響事情完成的進度或是原本可以更為完美的程度。
向上溝通的部份則是我一直比較弱的一塊,也許是因為舞蹈體系的教學中,我們很注重的是群體和服從這一塊,久而久之,向上溝通有時是一件不可能而且有點驚世駭俗的行為。常常上位的老師們也會開始想要聽從我們的意見時,卻沒有把自己擺在與我們平等的地位,或是很容易用自己的觀點來解讀我們,反而造成反效果,這時候向上溝通便會使我們感到氣餒,也因此不再嘗試,這也使我反省到我在外面敎課的經驗,雖然看似需要溝通的部份很少,但是其實一堂精采充實的課程,老師和學生在施與受的程度上是必需要達到一個剛好的位置的,而老師的講解也必需讓學生能夠接受並回饋,而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彼此理解這部份上面,像剛開始我在敎舞蹈的時候,會將學生的程度設定的太高,給予過難的課程或是要求,而自己在給予指令的時候也常會用科班的方式以至於下達的不清楚,總是要在一兩堂課後才能慢慢的調整,但也還好現在的小朋友都很能表達自己的意見,才能讓我有改進的機會。
台灣惠普董事長何薇玲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她在美國工作時,有一天,總經理找她談話,說公司最近會進行部門職位調整,有一個經理的空缺,但已決定派另外一人了。何薇玲當場就反問:「公司交代的工作,我都認真負責,而且能力也不比別人差,為什麼公司沒有選我?」總經理說:「因為平日開會時,很少看到妳發言。妳總是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埋頭苦幹,如果升妳當經理,妳懂得和部屬溝通,並鼓舞他們的士氣嗎?當妳需要領導部門跟其他單位協商時,能從容完成任務嗎?因為我沒看到妳表現出溝通的能力,所以很抱歉,這次我不能提名你。」這好像常常是東方人有的特質,埋頭苦幹,等著伯樂來賞識,因此何薇玲決定改變自己,最後果然不論企業經過多少大風大浪,她仍然可以站在領導者的位置屹立不搖。
所以我覺得教學也就像向上和向下的溝通一樣,在上位者像下位者溝通,必須拋棄地位的高低用同樣的高度傾聽,但卻不能失去管理的原則,而下位者也要勇敢理性的表達,不要認為這樣會冒犯上位者,尤其是彼此都要將情緒放到最單純的狀態,單純的傾聽然後就事論事,此時溝通的管道才能雙向而且清晰。
二、溝通網路
而在這裡面我也仔細回想了很多生活中非語言溝通的概念,譬如說嚴肅的老師當他要說話的時候,很自然而然大家就會離他很遙遠然後也坐得很端正,而親切的老師學生總是會圍在旁邊坐的姿勢也會比較放鬆,但相對的用於不同的教學時都各會有其優缺點,因此在溝通的時候氣氛的掌握和彼此之間的信任度也是很關鍵的。
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定要知道說話的藝術,像以前的我很喜歡講八卦,一有新的消息好像就想要成為第一個發佈的人,但是後來的我發現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百分之百了解別人話中的意思,尤其是在八卦這樣閒話家常的閒聊中,接著當每一個被解讀成不同意思的訊息又被傳播出去的時候,會造成的後果有時候是很不好的,所以現在的我還是會講八卦,但是我會盡量說好事的八卦,至於那些不好的就讓它停在我健忘的腦袋中自動消散吧!不過傳言真的是散播速度最快也是人們溝通最有力的一種管道啊!但對於管理者來說,除了要正確清晰的傳達訊息,避免模糊不清的部份,還要能夠降低不好的傳言傷害……就真的是一門學問了。
曾經在一本刊物上看過,現在是2C時代,也就是computer和communication,也就是溝通除了在社會裡仍是佔有非常重要我想未來即使電腦被更高科技的產物取代,但溝通仍會是人類最有力且重要的活動,更多的溝通管道進化出更便捷、更即時的優點,但我想最傳統的口語溝通仍是有他最不可取代的一面,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值得去好好學習的,從現在社會中不難發現,往往在各領域上突出的人,才華和內涵當然是很重要,但他們通常比別人更為突出的地方,是溝通能力,因為他們懂得溝通,不論是以什麼樣的管道,像是很多從網路興起的網路作家或畫家的,在看過部落格後都能夠發現他們樂於溝通、且善於溝通的特質,所以才能暢行無阻的推銷自己的魅力,建立能夠幫助他們的強大人脈和資源,才能成就夢想。
三、溝通技巧
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一門藝術,溝通更是生活中常常被我們所忽略的,作為一個訊息輸出者我認為最重要的溝通技巧,除了自身要做好充足的內容準備外,再來是傾聽;而要能夠真正的傾聽最重要的是有一顆尊重和同理的心。因為有了尊重和同理的心,就不會犯很多不擅溝通者會犯的毛病,像是高高在上、直接反駁對方、強行要求別人一定要接受他的想法或是讓任意的將情緒帶入談話中…等,透過傾聽你才可以了解對方的個性、問題、背景等等等,也才能直接的用對方最能接受和了解的方式達到你想要傳達的目的。再來接受者的認同度絕對會是非常高且心甘情願的,這才是一個成功的訊息傳達。謹記SOLER原則,S:面對面,O:開放態度,L:向前傾斜20度,表示要傾聽,E:眼神表達關懷,R:放鬆的狀態,溝通的開始便成功了一半。
再來溝通的內容也很重要,就像知名的美國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說,有一天,他去參加一個慈善募款大會,上台的主講人都是長篇大論,不是大聲呼籲,就是喊口號,「我本來想捐錢,卻被那些言論搞得越來越不想捐,到最後我不但一毛錢都沒捐,還從裡面偷了一塊美金呢!」這個故事很深刻的強調溝通技巧有多重要。許多人做起事來用心良苦,也很有內涵和專業知識,但是不懂得與人溝通,說起話來,讓人反感,即使是用意極好或是很受用的話語,也可能因此讓人卻步。
因此溝通就是要有雙向的交流才會是正確的,反饋更是一門藝術,曾經我跟一位老師進行學期的面談,這當中她提出了一些關於我學習上的問題,表示想要聽聽我的想法,但在我回答了他的問題後,我發現他所給的回覆非常的簡短,然後又繼續他接下來想要說的話,就好像剛剛他所給的問題只是他心中那篇講稿的逗號一樣,之後對於他的談話我便不太再述說太多我自己的想法了,因為這樣子的溝通讓我覺得自己給的想法,有可能會成為他所認為的藉口或物造成誤解,也因此只要有一方關起了自己的信任管道,那溝通便成為了一場演講,對於接收者來說接收到的訊息並不深刻且認同。
四、上課心得感想
當初在選團體動力學的時候,很期待的便是團體活動這一塊,果然每一次同學帶領的團體活動都很別出心裁,但令我意外的是,從原本以為會很枯燥的理論當中,得到了很多關於人生的智慧,團體動力學,其實就是那些市面上很流行的“卡內基“ ,“受歡迎話術“…等成長書籍的原理書,也因此老師和我們分享的很多小故事,也都會讓我們勾起很多的生活經驗,省思自己和別人的關係是否有可以更好的方式來相處,或是一些管理的法則,都讓我覺得受益良多。
這次會選擇溝通這個主題,其實就像我開頭說的一直以為自己溝通能力良好,但在課堂老師帶領我們一起思考讓我發現其實不然的這個事實,讓我還滿有反思的,因為我覺得溝通真的是讓世界更美好的魔法!舉凡親子關係、夫妻問題、朋友、鄰居…到政府與地方、國與國…只要溝通良好,一切問題都可以彷彿迎刃而解,在動手寫報告之前,一直覺得好龐大很頭痛,沒想到翻閱一些資料很容易就和身邊的經驗產生連結,不知不覺很流暢的便將報告完成了,所以團體動力學真的是一個很生活的學科,但也是最需要從生活一點一滴裡去經營的一門學問啊!
最後,要謝謝老師這半學期的課程,雖然因為是晚上的課有時有點精神不集中,但每次上完課都會有開心和充實的感覺,這門團體動力學讓我每個星期一都有個愉快的結束。
在上完這堂課以後,發現原來自己一直自認為還不錯的溝通能力,並不是我想像中的那一回事,也許橫向溝通部份是我比較擅長的,跟同學平輩之間一直以來溝通系統都還算通暢,但在上了大學以後發現,當溝通的對象來自不同環境及不像國高中的相處時間如此密切,又要合作一些比報告或是學習活動更為複雜的事情時,溝通便不像原本的那樣輕鬆自在,而摩擦和誤會也常會在這樣的情形下產生,影響事情完成的進度或是原本可以更為完美的程度。
向上溝通的部份則是我一直比較弱的一塊,也許是因為舞蹈體系的教學中,我們很注重的是群體和服從這一塊,久而久之,向上溝通有時是一件不可能而且有點驚世駭俗的行為。常常上位的老師們也會開始想要聽從我們的意見時,卻沒有把自己擺在與我們平等的地位,或是很容易用自己的觀點來解讀我們,反而造成反效果,這時候向上溝通便會使我們感到氣餒,也因此不再嘗試,這也使我反省到我在外面敎課的經驗,雖然看似需要溝通的部份很少,但是其實一堂精采充實的課程,老師和學生在施與受的程度上是必需要達到一個剛好的位置的,而老師的講解也必需讓學生能夠接受並回饋,而這些都必須建立在彼此理解這部份上面,像剛開始我在敎舞蹈的時候,會將學生的程度設定的太高,給予過難的課程或是要求,而自己在給予指令的時候也常會用科班的方式以至於下達的不清楚,總是要在一兩堂課後才能慢慢的調整,但也還好現在的小朋友都很能表達自己的意見,才能讓我有改進的機會。
台灣惠普董事長何薇玲的故事就是一個例子,她在美國工作時,有一天,總經理找她談話,說公司最近會進行部門職位調整,有一個經理的空缺,但已決定派另外一人了。何薇玲當場就反問:「公司交代的工作,我都認真負責,而且能力也不比別人差,為什麼公司沒有選我?」總經理說:「因為平日開會時,很少看到妳發言。妳總是自己一個人在那裡埋頭苦幹,如果升妳當經理,妳懂得和部屬溝通,並鼓舞他們的士氣嗎?當妳需要領導部門跟其他單位協商時,能從容完成任務嗎?因為我沒看到妳表現出溝通的能力,所以很抱歉,這次我不能提名你。」這好像常常是東方人有的特質,埋頭苦幹,等著伯樂來賞識,因此何薇玲決定改變自己,最後果然不論企業經過多少大風大浪,她仍然可以站在領導者的位置屹立不搖。
所以我覺得教學也就像向上和向下的溝通一樣,在上位者像下位者溝通,必須拋棄地位的高低用同樣的高度傾聽,但卻不能失去管理的原則,而下位者也要勇敢理性的表達,不要認為這樣會冒犯上位者,尤其是彼此都要將情緒放到最單純的狀態,單純的傾聽然後就事論事,此時溝通的管道才能雙向而且清晰。
二、溝通網路
而在這裡面我也仔細回想了很多生活中非語言溝通的概念,譬如說嚴肅的老師當他要說話的時候,很自然而然大家就會離他很遙遠然後也坐得很端正,而親切的老師學生總是會圍在旁邊坐的姿勢也會比較放鬆,但相對的用於不同的教學時都各會有其優缺點,因此在溝通的時候氣氛的掌握和彼此之間的信任度也是很關鍵的。
一個有智慧的人,一定要知道說話的藝術,像以前的我很喜歡講八卦,一有新的消息好像就想要成為第一個發佈的人,但是後來的我發現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夠百分之百了解別人話中的意思,尤其是在八卦這樣閒話家常的閒聊中,接著當每一個被解讀成不同意思的訊息又被傳播出去的時候,會造成的後果有時候是很不好的,所以現在的我還是會講八卦,但是我會盡量說好事的八卦,至於那些不好的就讓它停在我健忘的腦袋中自動消散吧!不過傳言真的是散播速度最快也是人們溝通最有力的一種管道啊!但對於管理者來說,除了要正確清晰的傳達訊息,避免模糊不清的部份,還要能夠降低不好的傳言傷害……就真的是一門學問了。
曾經在一本刊物上看過,現在是2C時代,也就是computer和communication,也就是溝通除了在社會裡仍是佔有非常重要我想未來即使電腦被更高科技的產物取代,但溝通仍會是人類最有力且重要的活動,更多的溝通管道進化出更便捷、更即時的優點,但我想最傳統的口語溝通仍是有他最不可取代的一面,也是最貼近我們生活值得去好好學習的,從現在社會中不難發現,往往在各領域上突出的人,才華和內涵當然是很重要,但他們通常比別人更為突出的地方,是溝通能力,因為他們懂得溝通,不論是以什麼樣的管道,像是很多從網路興起的網路作家或畫家的,在看過部落格後都能夠發現他們樂於溝通、且善於溝通的特質,所以才能暢行無阻的推銷自己的魅力,建立能夠幫助他們的強大人脈和資源,才能成就夢想。
三、溝通技巧
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其實都是一門藝術,溝通更是生活中常常被我們所忽略的,作為一個訊息輸出者我認為最重要的溝通技巧,除了自身要做好充足的內容準備外,再來是傾聽;而要能夠真正的傾聽最重要的是有一顆尊重和同理的心。因為有了尊重和同理的心,就不會犯很多不擅溝通者會犯的毛病,像是高高在上、直接反駁對方、強行要求別人一定要接受他的想法或是讓任意的將情緒帶入談話中…等,透過傾聽你才可以了解對方的個性、問題、背景等等等,也才能直接的用對方最能接受和了解的方式達到你想要傳達的目的。再來接受者的認同度絕對會是非常高且心甘情願的,這才是一個成功的訊息傳達。謹記SOLER原則,S:面對面,O:開放態度,L:向前傾斜20度,表示要傾聽,E:眼神表達關懷,R:放鬆的狀態,溝通的開始便成功了一半。
再來溝通的內容也很重要,就像知名的美國作家馬克吐溫(Mark Twain)曾說,有一天,他去參加一個慈善募款大會,上台的主講人都是長篇大論,不是大聲呼籲,就是喊口號,「我本來想捐錢,卻被那些言論搞得越來越不想捐,到最後我不但一毛錢都沒捐,還從裡面偷了一塊美金呢!」這個故事很深刻的強調溝通技巧有多重要。許多人做起事來用心良苦,也很有內涵和專業知識,但是不懂得與人溝通,說起話來,讓人反感,即使是用意極好或是很受用的話語,也可能因此讓人卻步。
因此溝通就是要有雙向的交流才會是正確的,反饋更是一門藝術,曾經我跟一位老師進行學期的面談,這當中她提出了一些關於我學習上的問題,表示想要聽聽我的想法,但在我回答了他的問題後,我發現他所給的回覆非常的簡短,然後又繼續他接下來想要說的話,就好像剛剛他所給的問題只是他心中那篇講稿的逗號一樣,之後對於他的談話我便不太再述說太多我自己的想法了,因為這樣子的溝通讓我覺得自己給的想法,有可能會成為他所認為的藉口或物造成誤解,也因此只要有一方關起了自己的信任管道,那溝通便成為了一場演講,對於接收者來說接收到的訊息並不深刻且認同。
四、上課心得感想
當初在選團體動力學的時候,很期待的便是團體活動這一塊,果然每一次同學帶領的團體活動都很別出心裁,但令我意外的是,從原本以為會很枯燥的理論當中,得到了很多關於人生的智慧,團體動力學,其實就是那些市面上很流行的“卡內基“ ,“受歡迎話術“…等成長書籍的原理書,也因此老師和我們分享的很多小故事,也都會讓我們勾起很多的生活經驗,省思自己和別人的關係是否有可以更好的方式來相處,或是一些管理的法則,都讓我覺得受益良多。
這次會選擇溝通這個主題,其實就像我開頭說的一直以為自己溝通能力良好,但在課堂老師帶領我們一起思考讓我發現其實不然的這個事實,讓我還滿有反思的,因為我覺得溝通真的是讓世界更美好的魔法!舉凡親子關係、夫妻問題、朋友、鄰居…到政府與地方、國與國…只要溝通良好,一切問題都可以彷彿迎刃而解,在動手寫報告之前,一直覺得好龐大很頭痛,沒想到翻閱一些資料很容易就和身邊的經驗產生連結,不知不覺很流暢的便將報告完成了,所以團體動力學真的是一個很生活的學科,但也是最需要從生活一點一滴裡去經營的一門學問啊!
最後,要謝謝老師這半學期的課程,雖然因為是晚上的課有時有點精神不集中,但每次上完課都會有開心和充實的感覺,這門團體動力學讓我每個星期一都有個愉快的結束。
「藝術行銷」普雷祖卡《白雪公主》
2010 3/4-6 國家戲劇院 亞洲首演
法國普雷祖卡 現代芭蕾舞劇《白雪公主》
演出時間/場次/
2010/03/04-06 (四)(五)(六)
19:30 國家戲劇院
演出票價 500 900 1200 1800 2400 3000 3600
聯絡人 謝沛潔0987541203
敬請批露新聞
優雅又殘暴,夢幻又現實
台灣國際藝術節將於三月推出法國普雷祖卡現代芭蕾舞團的《白雪公主》,這次來台的《白雪公主》於2008里昂首演時就獲得極高的評價,2009年更獲得法國晶球獎(Globe de Cristal)的殊榮。知名編舞家安傑林.普雷祖卡改編耳熟能詳的格林童話,服裝造形由時尚頑童保羅‧尚‧高堤耶,全劇用馬勒的交響樂曲串聯出情慾高撩、戲劇張力十足的白雪公主。
顛覆格林絕非童話,普雷祖卡的白雪公主
被《紐約時報》譽為最具才華的法國新舞蹈運動代表人物,獲獎無數的普雷祖卡用特質鮮明的肢體語彙表達情慾、掙扎與人性,更為深層的探討劇中角色深層的心理狀態,白雪公主的純真性感,壞母后的成熟火辣,正如普雷祖卡想要訴說的,現代女子在兩世代中的兢爭,和對於青春永駐的渴望與衝突。
時尚頑童最前衛奇幻的服裝饗宴
保羅‧尚‧高堤耶曾設計過瑪丹娜的錐形胸衣與電影《第五元素》等作品,此次也以一貫的離經叛道帶來視覺震撼,皇后黑色網狀的緊身皮衣、手套、高跟鞋,兩種身分間一氣呵成的變裝;白雪公主以一片白布用似尿布的方式遮蓋下半身,上身卻深V型裸露,同時表現出純真及成熟,其他如帶著鬥牛士風格的王子、鹿女的裸胸黑毛裝….等,替舞劇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高科技完美結合,舞台魔術嘆為觀止
高聳的危巖峭壁中小矮人幻化成可以飛簷走壁的穿牆蜘蛛人!在牆上及空中自由飛舞,完美融合高科技及精準的動作。此次跨界導演勒普魯斯有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舞台魔術,在皇后照魔鏡時,鏡裡鏡外的動作是如此分毫不差,讓人不疑有他,直到魔鏡中的皇后轉身和白雪公主瞬間交換而出,聽到觀眾的驚呼;皇宮的場景貴氣但又有線條抽象的圖案,王座還可以上下升降,欣賞宮廷裡的舞蹈。
正如現代芭蕾所訴求的,普雷祖卡的《白雪公主》在其迷人、浪漫、華麗的外貌下,想要呈現的是更多寫實、深層、慾望,震撼觀眾的《白雪公主》。
9611439 舞蹈系 謝沛潔
訂閱:
文章 (Atom)